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適婚女多27萬 港鬧男人荒

2009-07-31
最新統計署數字顯示,去年二十至四十歲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約二十七萬。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男女失衡持續惡化,最新統計署數字顯示,去年二十至四十歲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約二十七萬,較前年 進一步擴大約二萬人;該年齡層從未結婚的女性有六十一萬五千人,較男性多一萬二千人。陰盛陽衰,女性不論學歷、收入的升幅,都較男性大,單計政府首長級公 務員,女高官已較兩年前激增一成多。

統計署昨日公布最新香港男女統計數據,○八年香港男性人口為三百二十九萬七千五百人,較○六年時的統計微升百分之零點八四,而女性卻上升百分之二點六,達到三百六十八萬二百人。女性勞動人口更急升百分之四點八三,至近一百七十萬人,而男性僅微升百分之零點零七。

男 女失衡持續,令港人結婚註冊數目每況愈下的趨勢。在二十至四十歲的人口中,女性有近一百二十萬人,較男性多約二十七萬人:事實上,從未結婚的女性數字不斷 飆升,至去年男女未婚總數看齊,兩者均為九十七萬人。而去年註冊結婚新人有四萬七千多對,較○六年的五萬下跌約百分之六;初婚年齡有推遲情況,女性方面已 拖遲至二十八點四歲,而男性則為三十一點一歲,顯示雙方均有遲婚趨勢。

女性愈來愈遲婚,或與學歷及社會地位提高有關。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較兩年前上升近百分之七點五,至近四十八萬人,數字更與男性的五十多萬人貼近。

在商界和政府的高層中,女性進佔高位的情況更為普遍,在政府首長級公務員中,女高官人數達到三百六十八人,較兩年激增一成一,同期男高官人數卻下跌近百分之二,有八百三十八人。而擔任經理、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士的女性,比例亦節節上升。

高學歷、高職位亦令女性收入飆升,每月收入逾二萬的女性,○八年較○六年飆升一成六,達到三十一萬多人,但同等收入的男性人數,亦有近一成增長,至五十三萬多人。

女 性社會地位提升,可從居住情況反映出來。三十至六十四歲的女性,成為戶主的比率近年不斷上升;整體而言,獨居女性由○一年的十二萬人,至○六年已增至十八 萬二千人,增加一點四個百分點;同期男性只輕微增加零點八個百分點,統計處指出,這是由於女性較男性長壽,及男性傾向與較其年輕女性結婚有關。

呢D甘既统计好似隔2,3 个月就有一个, 不如香港政府正视下呢个问题, 只要身份系 "M", 就可以移民来香港, 平衡下男女比例啦.

8 則留言:

Ebenezer 提到...

唔知生態唔平衡會唔會引致心理唔平衡嘅呢?

篤篤篤撐 提到...

O甘額頭係M既又批唔批好呢 ?

Betty 提到...

肯定会啦...社会有时候对不婚的女人有不太好的评语, 什么老处女之类...

搞到好多人为结婚而结婚. 结婚不是为爱, 而是为表演, 这样一来, 离幸福就很遥远了.

Betty 提到...

我觉得要除裤验明正身咯.

匿名 提到...

現在30過外的未婚女性真好有壓力.但結了婚的朋友又吾多覺有幾咁幸福!

詩白爾 提到...

政府根本唔想男女數目平衡,因為國際大都會多數係女多男少嘛!公布得咁密無非都係想証明又有一樣野超倫趕紐

特首o既紐倫港之夢又實現左一部分啦...

ABO 提到...

每次看見有關統計數據,以及報道中的所謂「分析」,在下總有一種很不以為然的感覺。
首先文中第三段,「男女失衡持續」及「港人結婚註冊數目每況愈下的趨勢」兩件事情的因果關係並未闡釋清楚,而且既然雙方都有遲婚趨勢,是否跟「男女失衡」有關呢?文章的說明並不清析。

雖然一般認為,女性遲婚與學歷及社會地位提高有關連〈至於男性遲婚的因由則未有提及〉,但這種關連其實不能簡單地轉化為「原因」及「結果」分析。閣下亦可以隨時想像出第三個遲婚理由,而且這個理由是同時適用於男方及女方的...。

至於學歷這個理由,在當今學歷貶值的年代,效果愈來愈不明顯。一來大學生叫價一年比一年低,而不隨通脹而升高〈舉例現在一位普通文職月入$6000-$8000,收入甚至比不上在地盤當清潔的阿嬸〉。其次大學課程有泛濫之勢,較易入讀不在話下,而且很多課程似乎不用花多少工夫去讀...譬如說商業書信,當年讀預科都覺得淺啦;另外那些酒店管理、物流之類,比起當年讀理科讀到頭昏腦脹的回憶,這類型符合實務需要的科目似乎可以讀得很輕鬆。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學士學位,一個碩士學位諸如此類,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何況有些MBA (Money buy award)真的可以從外國「買」回來的,高學歷,也要說明是哪一間大學,哪個學系出品的吧!

文中用多女性進佔政府的高層,來說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在下倒覺得相當諷刺。認識的公務員當中,士氣高昂的不見得有多少個,滿腹牢騷者卻為數不少。一般說法是有本事的人會離開政府架構出去闖一闖,留下來的大概是比較平庸保守的人,如此一來,庸碌之輩坐上高位倒是見怪不怪了。新入職的政務官多數帶點自負,經歷多年的為官生涯,大抵都成為所謂「絕不犯錯」的技術官僚。他們在市民心目中的印象?經歷回歸之後可謂不可同日而語矣。

文章第六段用收入跟學歷與職位掛勾。這兒有兩個問題:
一、二萬元大概是收入中位數的一倍,但怎樣界定二萬元是高學歷、高職位的應有薪金水平呢?因為在不少人眼中,二萬元只是中層偏高的水平。
二、○八年的二萬元可以跟○六年的二萬元直接比較嗎?好吧假如沒有通脹的話。

尾段只說出統計處的結論,而完全將其推論部分省略掉了。其推論就是指獨居年老女性的增長,而且她們都過了適婚年齡。

話分兩頭,遲婚是一個近年討論到爛的話題,把它純粹歸因於女性學歷及社會地位提高顯然並不足夠〈這暗示低學歷及低社會地位的女性比較搶手〉。說到底這也是香港第四代人及部分第三代人所面對的困境,正是一個下流社會所帶出的問題:大多數人的收入連年無寸進,卻要面對租金及樓價的不斷上升,一位適婚的年輕人扣除生活開支及供養父母的費用之後可能每月只有$2000-$3000的儲蓄...在這種環境之下,如何能保證婚後生活水平不會下跌呢?更遑論生兒育女了。

Betty 提到...

哗, 很有见地...